近日,政府宣布将于9月30日正式推行新的RON95燃油补贴机制,即“BUDI95”。根据政策,凡是持有MyKad并拥有有效驾驶执照的马来西亚公民,都可享有每公升RM1.99的补贴价,但每人每月的限额为300公升。超过配额的部分则需以非补贴价购买。网约车司机等特定群体将有额外的安排。
这一政策的初衷,在于解决多年来燃油补贴的几个核心问题:外籍人士或非本地人滥用、走私补贴油,以及长期以来高昂的财政负担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早前的讨论阶段,政府曾提出过“富人不应享有燃油补贴”的设想,但因社会上出现大量不同意见与担忧,最终落实时采取了“不分贫富、人人可享”的普惠式设计,只是增加了配额的限制。
政府能因此节省多少补贴?
从财政角度看,公众最关心的是:这种“全民补贴但设定限额”的方式,是否真的能减少政府的补贴开销?
根据政府较保守的估算,新的机制预计每年可节省 RM25亿至RM40亿。节省的主要原因在于堵住了部分滥用渠道,特别是非公民与走私现象。若这些漏洞能有效被封堵,国家的确有望在补贴账本上减轻压力。
然而,并非所有分析都如此乐观。一些经济评论与独立估算指出,既然补贴开放给所有国民,且多车家庭或高耗油群体仍能透过每人配额获得相当可观的补贴,总体开支可能依旧庞大。部分观点甚至认为,年度成本或许仍会落在 RM100亿至RM150亿 的水平。换句话说,节省的幅度可能有限。
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在于几个变动因素:国际油价的波动、人民的平均用油量,以及配额执行的严谨程度。如果油价长期走高,或制度执行出现漏洞,那么原本预期的节省就会被抵消。
普惠设计的公平考量
虽然在财政节省方面存在不确定性,但政策最终选择了“普惠”而非“分层”,这背后也有其社会与政治上的合理性。
首先,税收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因素。高收入群体确实缴纳了更多的个人所得税和间接税。如果在享受公共政策时被完全排除在外,容易让人产生“不公平”的感受。长期而言,这种心理落差可能打击社会成员追求更高收入的动力。
其次,临界线效应在补贴制度中很常见。如果仅按收入划分,许多刚刚跨过收入门槛的中产群体,可能因“超出一点点”而失去所有补贴。这类情况往往在政策推行时引发争议,甚至比直接削减补贴更容易造成社会不满。
第三,消费群体对经济的作用也值得关注。高收入群体虽然开销较大,但他们的消费也拉动了许多行业,从汽车到旅游再到零售。如果这一群体在基本生活开支上受到过大限制,某些行业的需求可能受到冲击。
当然,也必须承认另一面现实:补贴总额过大,会占用公共财政,挤压教育、医疗和社会援助的预算。因此,“公平”不仅仅是普惠,还包括如何把有限资源合理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。
成败的关键在执行
从设计上看,BUDI95是一种折衷方案:既让全民受惠,又试图通过300公升的上限来控制财政负担。然而,真正决定成败的并不是纸面上的数字,而是执行力。
-
资格验证:如何确保在油站即时核实MyKad和驾照,避免代领或虚假使用?
-
配额管理:怎样阻止多车家庭或个人通过多张卡片累积过量补贴?
-
特殊群体安排:网约车、物流司机等是否能获得合理的额外配额,而不会成为新的滥用渠道?
-
监控与透明度:是否能定期公开配额使用的数据,让公众了解政策是否真正达到目标?
如果这些环节存在漏洞,财政节省和公平目标都可能落空。
一个务实的观察
综合来看,BUDI95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政策抉择:在财政可持续性与公众公平感之间寻找平衡。它并非完美方案,但在社会氛围与政治可行性的约束下,是一种折中的结果。
短期内,这项政策可能在堵住滥用上发挥作用,并带来一定程度的财政减负。长期而言,是否能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制度,还需依赖于数据监测、透明度,以及适时的微调。若未来政府能根据实际成效逐步优化,例如引入阶梯式定价、分层配额,或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直接投入到更具针对性的援助中,那么BUDI95将不仅是一项过渡措施,而可能成为一项更稳定的公共政策。
最终,公平与节省并非非此即彼的两端,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校正的两条轨道。BUDI95正是这条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。